如何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深愛?4句話記得要常說

樂享網 2024-04-09

「人格上要獨立,情感上要先依賴。」

這是《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書中的一句話。

作者戈登·諾伊費爾德解釋道: (孩子)成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真正的獨立和分離,恰好始于依賴和依戀。

比如家長幫助孩子面對分床睡覺、上學分離焦慮前,先要滿足孩子親近父母的需求,讓孩子擁有充分的愛與歸屬感,才能更好地讓他們完成從依戀到獨立的轉變。

所以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確信自己是被父母認可并深愛著的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也曾說:

「只有當孩子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時,才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孩子只有從小感受到充分的愛,才可以安心做自己,去嘗試,去探索。

對于愛這件事,大多數的父母都很自信,如今的孩子是家中最受關注的存在,他們所擁有的條件和資源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

然而事實是,生活條件好了,缺愛的孩子并沒有減少,反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變多了。

這是因為家長眼中的關心,孩子感受到的未必是愛,反而可能是桎梏。

當孩子無法在父母的養育里感受到回應和共鳴,自然感受不到愛意。

很多家庭不缺少愛,缺的是傳遞愛、表達愛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深愛?

最簡單的做法,是從溝通入手,比如可以從常說下面這4句話開始——

01

過于敏感的回應方式,代替孩子消化種種焦慮

家長們都覺得自己很愛孩子,卻經常忽視、否定孩子的情緒,認為孩子小,他的感受并不重要:

孩子哭鬧時,「我數到三,你再哭我就不客氣了。」

孩子養的花枯萎了,很傷心,「這點小事有什麼的,再買一盆不就是了。」

家長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人,孩子很生氣,「你怎麼這麼小氣?要懂得分享。

事實上,孩子最能感受到愛和溫暖的時刻,恰恰是父母重視、理解他情緒和感受的時刻。

當自己的感受被重視,被接納時,孩子就能確認自己的存在,由此產生安全感、價值感。

情緒從來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情緒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可以帶領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

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表現出什麼情緒,家長首先要能穩住自己的情緒,認真地告訴他:

「你的感受很重要。」

能夠跟著孩子一起開心、快樂,也允許他生氣、難過、委屈、失望。

這意味著家長看見了眼前的孩子,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感受。

孩子從家長的反應中確認了自己的重要性,能夠更快的平靜下來。

再進一步,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我很理解,養的花死了,你很難過,還有點自責,是嗎?」

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被準確表達了出來,獲得共鳴,就會產生溫暖和被愛的感覺,親子之間建立起情感鏈接,孩子會更加信任父母。

即便不能滿足孩子,或是孩子做出錯誤行為時,也可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很重要,我理解。

比如不給孩子買玩具,家長可以說:

「我不給你買玩具,你感到很生氣、很傷心,對嗎?我很理解。」

孩子搭積木半天搭不好,氣得把積木扔得到處都是,家長可以說:

「我理解,你拼了好久都沒拼好,心里很著急。」

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我尊重你因為沒被滿足而生氣、傷心,這時候我愿意一直陪著你,不會責怪你不該有情緒,不該有需求。

這就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再告訴孩子不能滿足他的真實原因,教給他正確的做法。

「但是我覺得這個玩具有點貴,而且家里有個差不多的,所以這次不想買。」「可是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哦,下次你生氣、想發脾氣的時候,可以深呼吸一下,或者跑到自己房間安靜一會,捶捶枕頭······」

先接納和理解情緒,再去規范行為,正確引導孩子。

這樣的教育,既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又能學會規矩。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