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年紀增大,越是明白,親戚之間終將漸行漸遠

樂享網 2023-11-22

對于很多70后、80後來說,「走親戚」是兒時最讓人憧憬的事,「親戚們」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那個物質并不豐富的年代,正是靠著親戚們的互幫互助,才得以讓深陷繁重體力勞動和微薄收入的我們,有了喘息的機會,也正是靠著親戚們的資助,那些「想讀書」「想闖蕩」的念頭才得以夢想成真。

及至自己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漸漸老去,卻發現,自己極力想要維系的與親戚之間的關系,卻怎麼也無法回到從前。

「漸行漸遠」似乎成為關于親情的最后的歸宿,盡管心中無限悲涼,卻又那樣無能為力。而究其原因,莫過于以下幾點。

01

親戚之間的差別,總在不知不覺間拉開。

很小的時候,爸爸給我講過一次他走親戚的故事:

爸爸的表姑遠嫁他鄉,因路途遙遠,很少有親人去做客。那次,爸爸跟隨著工程隊,去到了表姑所在的村莊,幫忙安裝電桿電線,順道去看望了表姑。

于是,表姑一家拿出了最好的「伙食」招待爸爸和工程隊:提前將過年的年豬殺了,好吃好喝招待了整整三天。

臨別時,表姑滿眼是淚,依依不舍。

爸爸每每提及那次「走親戚」,語氣中,也夾雜幾許歡喜、幾許傷感。那個年代,親戚上門,就是貴客上門,主家不敢怠慢,客人也倍覺榮幸。

在我們家,幾乎從小到大,親戚之間都是這種「濃烈」的氛圍。

爸爸這邊,因為爸爸排行最小,四個伯伯和一個姑姑總是對我們家照顧有加,有活幫著干,有好吃的總會分一點,就連過年給小孩紅包,也格外偏愛,一直給到我們姐妹仨參加工作才停止。

媽媽那邊就更不用說了,爸爸是外婆的五個女婿中,她最滿意的一個,因為我爸爸既是當時村里為數不多的拖拉機手,還是生產隊唯一的電工,有文化、有技術,比起其他只會種田的四位姨父,他當然很特別。

所以,我們家的春耕秋收,爸爸時常是「客串」,姨媽和姨父們才是主角,也只有等到他們來幫忙,才能快速地將幾畝田地收拾好。

仰仗著親戚們的厚愛和幫助,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錢,幾乎全部拿來給我們繳納學費了。我們仨姐妹和堂兄妹、表兄妹們最大的不同,也在于,干農活很不在行,讀書卻顯得格外在行。

于是,讀書成為我們全家的事,而其他的親戚家,崽女們上完國中或高中,便因為「不想讀」或者「讀不出」而外出打工,漸漸成為了流水線最普通的一員。

若干年后,當父輩們漸漸老去,那些讀書和不讀書的家庭的差別,便鮮明而又刺眼地橫亙在彼此之間。

靠著讀書走出去的,多半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也逐漸在縣城、市區、省城或者沿海城市安居下來。而那些在流水線干了大半輩子的老表們,還在為尋找下一份工作而奔忙著。

而這些,也成為親戚之間漸行漸遠最為關鍵的因素所在。父輩們雖然不全靠著兒女們過活,但多少受到影響,有人跟隨兒女去了城里,有人依然幫著兒女賺錢貼補家用。

隨著彼此的差距越來越大,親戚之間,就連逢年過節都難得聚在一起了。更不用說,平常日子里,還能相互走動,相互幫忙。不僅是體力上幫不上了,其他方面,也難以「幫上忙」了。

02

親戚之間的隔閡,因為認知不同而漸漸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記憶中的親戚往來,最溫馨的畫面,莫過于過年的時候,在外婆家吃團圓飯。

每年初二,都是外婆的女兒們集體「回娘家」的日子,隨著不斷有「新人」加入,外婆的孫輩們也完成了婚配,也相繼有了孩子,四世同堂的溫馨和幸福著實讓人沉醉。

然而,人總歸是清醒的。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您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