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戶口、沒鄰居、沒Wifi,一家六口「深山隱居」十幾年:絕不搬回山下

樂享網 2023-03-02

潘志仙一家居住的山中小屋

然而不幸的是,有一次,潘志仙的丈夫往家趕的時候,意外離世了。

潘志仙在磨面粉

潘志仙本就不喜山下的生活,如今丈夫又因為去山下換物資而意外離世,她把這悲劇的源頭歸結于外面的世界。自那之后,潘志仙和孩子們便沒再離開過山林,慢慢的徹底與外界失去了聯系。

母親潘志仙

幾個大點兒的孩子還曾在村子里生活過,大兒子甚至還讀到了國中,但較晚出生的女兒則從沒見識過外面的世界。若無意外,一家人可能就打算這樣平靜的過下去,不被知道,不被打擾。

但是那一天,幾個大學生志愿者來到這片山林里做保護叢林的公益項目考察,大家都以為這深山里沒有人,可是卻發現了一些人類活動的足跡,于是循著這些足跡,志愿者們找到了潘志仙一家居住的小屋。

初見他們的那一刻,幾個大學生簡直驚呆了,他們想不到如今這個時代還會有人隱居山林,他們簡陋的家里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更沒有網絡。

甚至于他們一家的存在都不被人知道,潘志仙一家平時只在屋子周圍活動,安全起見,不會去太遠的地方,所以連這片山林的護林員也沒有見過他們。

勞作中的潘志仙

幾位大學生的到來打破了潘志仙一家原本平靜的生活,他們帶著的食物,他們使用的工具,甚至他們口中的外面的世界都對一家人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男孩子看到志愿者的智能手機,對這種高級的東西也是充滿了好奇,拿著手機,站在門口就開始撥弄,研究起來。

張富紅一邊適應著手機帶給自己的驚喜,一邊可能也在考慮,他們是不是應該一直過這樣與世隔絕的日子。

男孩在體驗智能手機

脫離人群,脫離社會,他們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而擺放在眼前的未來似乎一眼就能看到盡頭,這樣的日子都沒什麼幻想和期待的余地。

這幾名大學生志愿者對他們而言是不速之客,但他們一家并沒有表現出冷漠或敵對的情緒,而是將他們請到家中,用自己簡單的食材,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潘志仙把自己種植的玉米用簡單的研磨工具磨成面粉,這便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招待客人的東西。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

幾個孩子長時間生活在深山里,沒怎麼見過外人,所以很害羞,一開始見到有人用鏡頭拍他們,就會不好意思的低下頭。

不過相處時間長了,也就慢慢適應了,小女兒張曉梅適應的最快,她抱著人們捐贈給她家的生活物資,笑容純凈自然,陽光從頭頂照射下來,形成了一副絕美的田園畫。

張曉梅剛被志愿者發現時,身上穿著的的衣裳陳舊破爛,但洗的很干凈,面容姣好,但整個人比較拘謹,那時的她顯然已經習慣了隱居的生活。

張曉梅被發現時的樣子

如今,與外面的社會有了更多的聯系,她也慢慢變得自信起來,與其他城市里長起來的小孩沒什麼差別,甚至比他們更多了一雙純凈的眼眸。

志愿者與他們聊天后發現,這個家里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源,甚至家庭成員都沒有戶口。

隨后志愿者將這家人的情況報告了當地政府,政府部門很快來到潘志仙一家居住的深山了解情況,并且勸說他們重新搬回山下。

潘志仙在山上待了十幾年,已經適應了這種純樸自然的生活,她表示不想搬,也不想一家人的生活被打擾。

但是經過政府工作人員的勸說,最終同意孩子們下山,畢竟他們都還年輕,有無限的可能,也有自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久不見外人的孩子們害羞的低下頭

住在這樣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辦法與外界溝通,沒辦法上學,沒辦法接受新的知識和資訊,更何況,將來他們還要成家立業,總得回到人群中去。

政府安排最小的女兒張曉梅到最近的學校讀書,雖然11歲的年紀與其他一年級新生相比顯得大了許多,但他們交流起來卻沒什麼障礙,因為都對一切未知的東西充滿了好奇。

張曉梅現在不僅認識了很多字,還能拿起彩色的筆,畫出更多漂亮的小花,將來她還能用手中畫筆畫出更加精彩的畫卷。

其他兒子和女兒政府部門也給在山下安排了合適的工作,因為媽媽還住在山上,所以一家人晚上都會回家居住。

為了他們上學和工作方便,政府專門在離他們最近的公路上開了一個岔口,并一直把路修到了潘志仙的家門口。

一家人之前出行時的路陡峭危險

大女兒張梅花被安排到一家搞綠化的公司,這個工作很適合她,因為沒有人比她更了解各種植物的生活習性。

幾個兒子也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正在學著慢慢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政府為他們修好路后,他們便買了一輛二手摩托,這樣往來于城市與家之間也更方便快捷一些。

當他們一家的隱居生活在網上曝光后,大家不敢相信,今天還有人過著如此閉塞、落后的日子。

看著他們一家居住的房子如此簡陋,只有土胚墻和石板搭建的屋頂,沒有通電,所以屋內光線昏暗。

沒有像樣的傢俱,沒有豐富可口的飯菜,網友們的愛意便從四面八方發射而來,那些衣服、食物、被褥等生活物品滿含著網友的情誼抵達他們手中。

一家人的居住環境十分簡陋

對于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關愛,兄妹幾人非常的感激,他們大概也沒想到,一家人的經歷會引來這麼多的關注。

母親潘志仙已經六十多歲,因為多年的辛苦操勞,加上父親突然離世的打擊,現在精神已經變得有些恍惚了,與外界交流不怎麼順暢。

當政府提出希望他們一家搬遷到山下,重回村子里生活時,潘志仙堅決反對,她的丈夫葬在這座深山里,所以她也要一直陪著他,絕不離開。

況且在能夠自己自足的情況下,她并不愿意接受別人太多的幫助,即便日子過得艱苦,但一定要讓孩子們明白,無論何種情況下,人都要有骨氣。

未來的路要靠他們一步步的走

政府部門給他們一家解決了戶口問題,這樣孩子們便能更好的在社會上發展,知道孩子們都有了工作,靠自己的勞動在領著工資,潘志仙還是很欣慰的。

孩子們都理解母親的心情,雖然路途遙遠,但每天還是按時回家,因為怕母親會擔心。

隱居在大山中的一家,正在逐步適應新生活,雖然有政府幫扶,有網友關愛,但他們知道,日子還是要靠自己過得,盡快的融入到社會大眾中是他們目前的當務之急。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遭遇苦難時會選擇獨自一人逃離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段時間遠離人群的日子,來自我放空,自我療愈,這無可厚非。

人生也不能總是往前沖,過程中得有一個放松和緩沖的階段,這樣才不會太累太辛苦,也不至于繃得太緊而出現斷裂。

但隱居只是一個過渡,調整好心態,收拾好心情,還得重新回到社會當中來,還得繼續奮斗,因為未來的日子還是要靠現在一步步的努力來實現的。

隱居可以成為一種選擇,但不能作為逃避、退縮的借口。

現在的張曉梅自信從容

小隱隱于山林,大隱隱于市,真正厲害的人,即使在喧鬧的人海中,也能找到內心的平靜。現在社會,科技把人們的距離一點點拉近,地球都要變成了一個大村落,哪里還能容許某個人脫離人群獨子存在呢。

就如同云南深山里的這一家人,在經歷了十幾年的隱居生活后,他們還是會選擇回到社會當中來,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