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表明:容易生氣的父母,養出的孩子大多是這種性格,讓人很心疼

樂享網 2020-02-18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緒,就連家長也不能倖免。很多人覺得家長有了孩子之後,他們的性格會比以前收斂很多,就連對待孩子的情緒都要拿捏的精准。可是現實社會中並不是人們想的那麼簡單,在日漸壓力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有易怒的傾向。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家長都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尤其是父母一代的人,大多都遭遇的是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隨著時間的驗證,那些被父母經常打罵的孩子有些的確取得了成功,但是採訪他們大多都是出於要永遠逃離這樣的家庭為目的。

這樣的教育方式養出來的孩子,可能在事業上比較成功,但是在性格方面卻有很多缺陷,其中的痛苦經歷和內心和解只能自己體會。

著名心理教育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從中可以看出快樂的童年對於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雖然現在真的暴打孩子的情況已經大大改善了,但是因為生活的壓力,工作的不順心,夫妻感情不和等原因都會導致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不配合,不聽話時發怒,大聲呵斥責駡自己的孩子。

網上有一段視頻是一個二胎媽媽,因為要照顧弟弟,就總是對只有四歲的姐姐豆豆大吼大叫。孩子跑到媽媽的腿邊想要找媽媽,媽媽上來一句,“去找你爸爸去,沒看媽媽在忙嗎?”豆豆失望的眼神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

還有一次豆豆不小心弄壞了媽媽的口紅,媽媽拉住豆豆就在屁股上打了兩下,並且吼道:“我不是跟你說過不要動大人的東西嗎?說了多少次,怎麼都記不住呢!”豆豆眼裡含著淚默默的點了兩下頭。

節目當中還有另一個女孩的媽媽,雖然和豆豆是初次見面,但是因為哭的時候安慰豆豆並且輕輕地給她擦淚,豆豆就對她特別的親近。這樣的一點關心和溫暖,就讓豆豆決定和她一起回家。

從豆豆的表現可以看到豆豆媽媽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導致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稍微有人對她好就會打開她的心。小時候沒有和照顧自己的人形成依賴關係的孩子,長大後也極容易受到誘惑,誰對她好,她就信任誰。在社會上這樣的性格,很容易被一些圖謀不軌的人利用。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父母,不僅傷害的是和孩子的感情,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曾經在微博上有一條心理醫生採訪那些在父母的壞情緒中長大的孩子時,都是心裡很不幸福的孩子。

一, 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己的想法。

面對父母那張憤怒的臉,孩子心裡不僅僅會感到害怕,還是在事後想辦法讓父母開心。因為孩子舒暢把父母對自己發脾氣,理解成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小的時候都是懷著極大的信任對待照顧自己的人,如果父母不斷的因為小事發怒發脾氣孩子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寧願放棄自己心裡的想法,也要滿足其他人。

二, 沒有安全感,總是害怕被拋棄

有時候父母發脾氣很容易就會有拒絕看見孩子,把孩子放在一邊的行為,有時候也會在言語中說出再這樣就把你送人之類的話。雖然在父母看來這些只是嚇唬孩子的話,但是孩子會真的當真,一次次的傷害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極度沒有安全感,這種缺乏會伴隨孩子到成年。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會容易走極端,也會形成“作”的性格。

三, 沒有形成穩定的自我,非常不自信

如果父母部分場合地對孩子責駡,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非常沒有面子。其實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並且並不少於大人。如果父母總是打罵孩子無疑就是否定孩子的行為。一次次地打擊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嚴重的還會自暴自棄對什麼都提不起精神,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好,失去做事的動力中最基本的自信心。

四, 內心變得非常敏感,不容易擁有快樂

有的媽媽在打罵完孩子後也會自己情緒崩潰,尤其是獨自帶娃沒有工作的媽媽。這樣的媽媽價值感也非常低,很容易把情緒傳染給孩子。可能因為孩子一件小事沒做好就會引爆情緒的地雷,讓孩子認為自己又犯了錯誤讓媽媽傷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脆弱敏感。一個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事的孩子,對外界積極探索的快樂就會減少很多。

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受苦不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但是作為父母也大多都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再加上一些外界的壓力,總是免不了有情緒失控或者低落的時候。

但是不應該經常性地沒有理由地對孩子發脾氣。即使發完脾氣也要等情緒穩定下來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發脾氣的原因。否則孩子記住的只是父母那張憤怒的臉和傷人的話語。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

 

 

 

相關推薦:

心理學家:如果你有個兒子,3個階段注意事項知道越早越好!

您可能会喜欢